新闻资讯

17篇Nature/NEJM/Lancet等 | 奠基性的新型冠状肺炎研究成果汇总,指导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和早治疗

2020-02-18
中科新生命
2197

以下文章来源于iNature ,作者iNature编辑部

iNature
iNature

专注前沿科学动态,传递科普信息。

前景介绍


2019年12月,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发生了一系列急性呼吸道疾病,现在称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该疾病已从武汉迅速传播到其他地区。截至2020年2月11日,统计数据表明,疫情在中国构成流行病威胁,中国的确诊病例呈指数增长,达到42638例,1016例死亡。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被确认为造成这种疾病的原因。全基因组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2019-nCoV与与人类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相关的β冠状病毒截然不同。

生物信息学预测方法和体外测试,已证明人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是2019-nCoV进入宿主细胞的推定受体。此外,蝙蝠被认为是这种人畜共患病毒的原始宿主,但中间宿主尚不清楚。最后,有明显的证据显示人与人之间传播,估计的R0为2·2。
仅1.18%的患者与野生动植物直接接触,而31.30%的患者去过武汉,71.80%的患者与武汉的人接触过。发烧和咳嗽是最常见的症状。中位潜伏期为3.0天(范围为0至24.0天)。入院时,毛玻璃混浊是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典型影像学发现(50.00%)。值得注意的是,患有2019-nCoV感染和其他潜在疾病的老年男性的病死率通常比老年女性或年轻,健康得多的患者更高; 还需要进行研究以确定这一发现的相关影响因素。
不存在针对冠状病毒的经过充分验证的特异性抗病毒治疗。中国国家卫生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建议服用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的抗HIV药物组合,并吸入一定剂量的雾化干扰素α进行抗病毒治疗。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首例确诊为2019-nCoV感染的患者中,首次报告了瑞德昔韦的使用,这鼓励了对该药物的更多临床研究。
中国的一线医务人员和科学家在应对2019-nCoV相关性肺炎的爆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我们应该坚持的基本策略仍然是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和早治疗。随着医疗专业人员在治疗患者方面的巨大努力,大量的公共卫生预防措施以及加速的研究,希望2019-nCoV的新病例和由此导致的致命事件的转折点可能很快出现。
以上的研究成果,主要有5篇NEJM,4篇Lancet,2篇JAMA , 2篇Sci China Life Sci ,2篇Nature ,1篇Cell Research ,1篇medRxiv 等研究综合汇总。
image.png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可导致急性或致命的肺炎。根据对其他冠状病毒的了解,2019-nCoV人对人传播的主要途径可能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截至2020年2月4日,统计数据表明,疫情在中国构成流行病威胁,中国的确诊病例呈指数增长,达到20438例,危重病患者2788例(13·64%),425例(2· 08%)死亡;到目前为止,还发现了23214例疑似病例。受灾最严重的城市武汉和中国湖北省的相关地区报告了13522名确诊患者(占总病例的66·16%)和414例2019年nCoV感染导致的死亡(占中国总死亡的97·41%)。 632名确诊感染患者已康复,已出院。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以外的其他23个国家(包括日本,泰国,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美国,马来西亚和德国)已报告159例确诊病例。由于这次疫情的严重性,世卫组织于2020年1月30日宣布其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在流行期间,快速而有力的研究对于帮助指导临床实践和公共卫生政策很重要。 Zhu及其同事从三名患者中采样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并使用了高通量测序和PCR对该病毒进行了表征,他们确定了此次暴发的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它属于Betacoronavirus属Sarbecovirus亚型,并证实了其细胞病变的作用(宿主细胞的结构变化)。他们的成就不仅改善了临床上的诊断确认方法,而且促进了病毒感染的潜在机制的研究。
随后,中外科学家的合作迅速揭露了2019-nCoV的其他病毒学特征。快速开发出了一种使用RT-PCR的特异性病毒核酸检测方法,用于诊断2019-nCoV感染。另外,生物信息学预测方法和体外测试,已证明人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是2019-nCoV进入宿主细胞的推定受体。此外,蝙蝠被认为是这种人畜共患病毒的原始宿主,但中间宿主尚不清楚。最后,有明显的证据显示人与人之间传播,估计的R0为2·2(95%CI 1·4-3·9)。
在《柳叶刀》杂志上,武汉金银潭医院的两项回顾性研究提供了41例患者和99例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放射影像学和预后的第一手证据。在99例2019-nCoV肺炎患者中,平均年龄为55·5岁,其中50名(51%)患有慢性病。临床表现为发烧(82 [83%]例),咳嗽(81 [82%]例),呼吸急促(31 [31%]例),肌肉酸痛(11 [11%]例),神志不清(9 [ 9%],头痛(8 [8%]),喉咙痛(5 [5%]),鼻涕(4 [4%]),胸痛(2 [2%]者),腹泻( 2[2%]),恶心和呕吐(1名[1%])。鉴于两项研究的发现以及积累的临床经验,下一个关键步骤将是为感染2019-nCoV的患者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法。
不存在针对冠状病毒的经过充分验证的特异性抗病毒治疗。中国国家卫生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建议服用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的抗HIV药物组合,并吸入一定剂量的雾化干扰素α进行抗病毒治疗。目前正在进行许多努力,包括多项临床试验,例如NCT04246242和NCT04252664筛选现有的抗病毒药物,以识别针对2019-nCoV可能具有特异性和有效性的药物。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首例确诊为2019-nCoV感染的患者中,首次报告了瑞德昔韦的使用,这鼓励了对该药物的更多临床研究。
更重要的是,处于危急状态的患者通常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例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99例患者中的17例 [17%]),因此医疗组应包括在传染病和重症监护方面都有专长的医生。值得注意的是,处于危急状态的患者通常显示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因此,了解肺微环境和针对2019-nCoV感染的免疫反应图非常重要,这可能有助于定义临床阶段并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最新数据显示,大多数死亡是由于呼吸衰竭引起的。值得注意的是,患有2019-nCoV感染和其他潜在疾病的老年男性的病死率通常比老年女性或年轻,健康得多的患者更高; 还需要进行研究以确定这一发现的相关影响因素。
为了确保诊断的准确性,需要开发更有效,更快速的病毒核酸检测方法。基础研究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包括病毒突变率和传播,感染动力学以及体内病毒感染相关的致病性。一些证据表明,该病毒可在潜伏期传播。值得注意的是,该病毒在美国患者的粪便中发现,表明可能通过粪便-口腔途径传播。确定是否存在2019-nCoV的持续无症状携带者并准确确定何时可以认为患者已治愈是高度优先的工作此外,关于爆发的来源尚不确定,预防性疫苗仍在开发中。
世卫组织承认中国政府为调查和遏制疫情所做的努力。例如,中国迅速启动了隔离武汉的第一批措施,随后将其扩展到了湖北全省。同时,武汉的两家新建医院已投入使用,已为确诊和疑似肺炎患者提供2600张床位。决策者们还延长了假期,并推迟了学校的开学时间。此外,来自其他省市的至少68个医疗队,包括8000多名医生和护士,前往受灾最严重的湖北省与当地医务人员并肩抗击该疾病。此外,中国境内和境外的治疗药物,防护设备和慈善基金也被运送到疫区,以支持应对工作。所有这些措施旨在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新感染的发生,这将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患者,并保护健康人群免受病毒感染。中国还面临其他挑战,包括无症状携带者2019-nCoV可能是新的潜在感染源;而且由于湖北省流行社区和农村地区缺乏足够的医疗资源,因此可能难以控制疫情的爆发。
中国的一线医务人员和科学家在应对2019-nCoV相关性肺炎的爆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我们应该坚持的基本策略仍然是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和早治疗。随着医疗专业人员在治疗患者方面的巨大努力,大量的公共卫生预防措施以及加速的研究,希望2019-nCoV的新病例和由此导致的致命事件的转折点可能很快出现。

参考消息:
1. Zhu N ,Zhang D, Wang W et al.A novel coronavirus from patients with pneumonia in China, 2019.N Engl J Med. 2020; (published online Jan 24.)Zhou P 
2. Yang X ,Wang X et al.A pneumonia outbreak associated with a new coronavirus of probable bat origin.Nature. 2020
3. Corman VM, Landt O, Kaiser M et al.Detection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by real-time RT-PCR.Euro Surveill. 2020; 252000045
4. Xu X, Chen P ,Wang J et al.Evolution of the novel coronavirus from the ongoing Wuhan outbreak and modeling of its spike protein for risk of human transmission.Sci China Life Sci. 2020; (published online Jan 21.)
5. Letko MC , Munster V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ell entry and receptor usage for lineage B β-coronaviruses, including 2019-nCoV.bioRxiv. 2020; (published online Jan 22.) (preprint)
6. Lu R ,Zhao X ,Li J et al.Genomic characterisation and epidemiology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mplications for virus origins and receptor binding.Lancet. 2020; (published online Jan 30)
7. Phan LT ,Nguyen TV ,Luong QC et al.Importation and 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 of a novel coronavirus in Vietnam.N Engl J Med. 2020; (published online Jan 28.)
8. Chan JF , Yuan S , Kok KH et al.A familial cluster of pneumonia associated with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dicating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a study of a family cluster.Lancet. 2020; (published online Jan 24)
9. Li Q ,Guan X ,Wu P et al.Early transmission dynamics in Wuhan, China, of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N Engl J Med. 2020; (published online Jan 29.)
10. Huang C ,Wang Y ,Li X et al.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hina.Lancet. 2020; (published online Jan 24)
11. Chen N ,Zhou M ,Dong X et al.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99 case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in Wuhan, China: a descriptive study.Lancet. 2020; (published online Jan 29)
12. Holshue ML ,DeBolt C ,Lindquist S et al.First case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the United States.N Engl J Med. 2020; (published online Jan 31.)
13. Rothe C ,Schunk M ,Sothmann P et al.Transmission of 2019-nCoV infection from an asymptomatic contact in Germany.N Engl J Med. 2020; (published online Jan 30.)
本文转自iNature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