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荟萃 | 肿瘤多组学研究进展及临床转化应用网络研讨会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DNA、RNA、蛋白质和代谢物水平的多种异常,是多层面、多组学的复杂调控网络。为了实现肿瘤的精确诊断和治疗,多组学全方位、多维度的研究已经成为趋势。类器官是体外环境培育的微器官,可构建人类器官的疾病模型,在肿瘤研究领域也被广泛应用。当组学利器遇到类器官模型,对肿瘤研究基础和临床研究会有怎样的创新和突破呢?
5月28日,中科新生命携手创芯国际,邀请肿瘤研究顶级专家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邓初夏院长、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梁乃新教授,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副院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梁军教授的主持下,为大家分享从肿瘤关键靶点筛选、机制机理研究、大数据挖掘分析到临床转化的整体解决策略,助力临床转化!
课程要点:
1.三维类器官如何助力肿瘤精准医学研究?
2.如何利用组学技术,筛选肿瘤药物靶点及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3.肺癌基础研究如何利用高通量组学和类器官进行临床转化?
4.如何利用类器官,结合组学利器,深入挖掘最佳体外模型的应用价值?
讲座时间
5月28号(周四)晚上19:00—21:00
课程安排
主持嘉宾:梁军教授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副院长
嘉宾介绍
梁军教授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副院长
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副院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大内科副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肝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副组长,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会员。担任卫生部多个专家委员会的领导职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10余项,近三年发表SCI收录文章20余篇。
邓初夏教授 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院长
创芯国际生物科技(广州)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院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糖尿病、消化病及肾病研究所终身研究员,发育与疾病遗传研究室主任。2000年获得“NIH—亚太地区华人优秀成就奖”,2002年获“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杰出青年奖”,2011年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在Science、Cell Molecular及Nature Genetics上发表多篇论文。
梁乃新教授 协和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学院特聘教师。美国胸外科协会长期会员;ITMIG国际胸腺恶性疾病协作组亚洲会员;北京医师协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胸外科专业顶级杂志中文版特约编委;NEJM医学前沿特约编辑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特约编辑,转化医学杂志青年编委。师从美国耶鲁大学教授Frank Detterbeck(国际胸腺恶性疾病协作组主席),曾于耶鲁大学医学院、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麻省总医院等多个全球著名肿瘤医疗研究机构进修。
陈凌声博士 中科新生命高级学术顾问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专业博士,曾在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从事蛋白质组学相关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质谱的鉴定、定量蛋白质组研究及相关蛋白质组学技术开发,已发表多篇相关SCI学术论文,并获批多项专利。现担任上海中科新生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学术顾问,在基于生物质谱的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方面具有丰富的技术经验。
陈泽新博士 创芯国际研发总监
英国巴斯大学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在类器官应用于抗肿瘤药物敏感性筛查领域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目前主要负责多项类器官临床研究工作,主持多癌种类器官试剂盒生产研发工作及人源肝脏类器官药物毒理评价试剂盒研发工作等。
报名方式
Step1: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中科小助理2号】并备注【0528研讨会】;
Step2:验证通过后,会由小助理发送报名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