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知道】、【应用研究院】中科多组学知识专栏上线后,近期又上新了在线讲座板块——听道。随时随地,轻松学习Ø 获得组学技术最新研究进展Ø 获得组学技术在各领域中应用发展现况Ø 获得撰写多组学SCI中研究思路Ø 获得多组学申报国自然的敲门砖 Step 1:关注中科新生命公众号订阅平台,搜索AP
2020新年第一期线上讲座,我们非常荣幸邀请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卫健委肿瘤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詹显全教授,为大家分享报告:《蛋白翻译后修饰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将讨论如何应用修饰蛋白质组学等多组学技术来研究肿瘤的分子机制、发现可靠生物标志物,进而应用于肿瘤的预测、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翻译后修饰
植物来源的细胞外囊泡是否介导哺乳动物细胞间的信号传导是未知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抑制肿瘤的M1型和促进肿瘤的M2型之间存在不同的极化状态,较低的M1/M2通常与肿瘤生长有关。2019年11月,南京中医药大学曹鹏研究员团队于《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I
组学技术因其高通量、客观、稳定等特性成为面上乃至重大项目的中标利器之一。不论是国自然标书撰写,还是高分文章设计都要从表型现象(重点)入手,通过组学手段(热点),挖掘组间特征性差异,从中找到表型相关靶点/通路后,再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机制进行完整描述,为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做完组学不验证,reviewer不发通行证”。如今,各种各样的高通量组学技术已经成为科研工作者探索未知世界的有效工具。但是,现阶段的组学技术或多或少会得出一些假阳性的数据及结论。因此,无论是对公开发表的信息,或是后续研究方向可靠性负责的考虑,组学数据的验证已逐渐成为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