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4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薛永课题组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IF=6.992)杂志上发表题为Silencing of Sulfoquinovosyl Diacylglycerol Synthase 1 Impairs the
蛋白质磷酸化是最重要的翻译后修饰(PTM)之一,广泛参与信号转导、生长发育等几乎所有生理过程中;此外大量研究证实,异常磷酸化修饰是引发动植物病变的重要原因,深入探究磷酸化变化对揭示生命活动、疾病发病机制等非常重要。2019、2020年连续多篇蛋白基因组热点研究的研究报道中,利用高通量蛋白组、磷酸化组
传统单一层面的组学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遗传信息、蛋白功能或代谢通路进行阐释。但是,仅通过单一组学数据很难对复杂的生物网络调控进行系统全面的解释,也不足以解释遗传信息表达调控的传递链条。因此,多组学数据整合成为了系统生物学研究的发展趋势,随之,多组学联合文章也“乘风破浪”而来。近日,上海海洋大学严兴
编者按气道上皮细胞(AECs)是抵御外源抗原的第一道防线,外源抗原通过分泌生物活性介质来影响肺部的微环境,有助于将树突状细胞(DCs)等免疫细胞募集到发炎区域,从而刺激过敏性炎症。细胞间通讯对哮喘发病机理至关重要,并且主要由可溶性介体介导。外泌体是细胞间通讯中的重要角色。然而,气道上皮细胞(AECs
生命发展机理包含了多层次、多水平和多功能的复杂结构体系,单一组学研究已无法解释复杂的生物学动态过程,借助高通量技术发展积累的大量组学信息和数据,整合多组学数据可以对生物系统进行更全面的了解。如何利用多组学联合进行实验设计呢?下面请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看看生物学大神们通过多组学联合分析能够得到什么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