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多肽组学研究如何进阶?从 “看见” 到 “读懂”,挖掘关键多肽分子 —— 植物领域篇

2025-09-19
中科新生命
4

多肽也被称为小肽或小蛋白,泛指一类长度介于氨基酸与蛋白之间2-100个氨基酸的小分子物质。广泛参与细胞信号转导、免疫调节、应激响应等关键生命过程,是揭秘生命科学领域的”暗物质”。随着多肽组学(peptidomics)技术的崛起,这片 “暗物质” 疆域正被逐步照亮:在植物科学中,它解锁了作物抗逆、生长发育的调控新机制;在医学领域,它为疾病标志物发现与创新药物开发开辟新路径;在食品领域,它更是功能食品评价的关键抓手。

然而,从 “发现多肽” 到 “用好多肽”,科研人员仍需闯过四道 “硬核关卡”:

 

样本制备关

多肽稳定性差、易降解,同时提取效率又受样本类型限制,“保得住” 与 “提得多” 成了两难;

 

检测分析

低丰度多肽难被捕获,质谱技术的灵敏度与定性准确性不足,导致不少关键分子 “漏网”;

 

数据分析关

海量质谱数据背后的生物学意义藏得深,生物信息学解读的深度与广度跟不上,难以精准锁定核心多肽;

 

功能验证关

从 “鉴定出差异” 到 “证明有功能”,缺乏系统性方法,让很多潜在价值分子卡在 “最后一公里”。

如何系统性突破这些瓶颈,实现从 “看见多肽” 到 “读懂多肽” 的进阶?

 

 

一、多肽组学研究对象:四类核心分子,藏着生命调控密码

多肽组学的研究靶点并非 “一盘散沙”,而是聚焦于四类承载关键功能的分子,它们共同构成了生命活动的 “多肽调控网络”:

信号分子:细胞间的 “通信兵”,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激素肽等,精准传递生理调节信号,是维持机体稳态的核心;

抗菌肽:抵御病原体的 “防御尖兵”,通过免疫反应阻挡外源入侵,是生物天然免疫体系的关键组成;

功能未确定多肽:待解锁的 “潜力选手”,多来自疾病特异性酶切或未知来源的蛋白碎片,可能在特殊生理 / 病理状态下发挥独特作用;

疾病相关多肽:诊断治疗的 “关键线索”,仅在疾病状态下差异表达,是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或药物靶点。

 

 

二、多肽组学研究思路:从 “筛选” 到 “转化”,一套闭环策略打通全流程

要实现多肽研究的进阶,“碎片化探索” 远远不够,一套从鉴定到转化的 “闭环策略” 才是关键。

从上图所示的研究思路可见,从多肽的鉴定、功能挖掘到机制验证,形成闭环研究策略,是推进该多肽组学领域发展的有效路径。下文将结合植物领域的典型研究案例,为科研人员提供可落地的实践参考。

 

 

三、植物领域研究案例:从图谱到机制,解锁多肽功能价值

多肽组学的研究靶点并非 “一盘散沙”,而是聚焦于四类承载关键功能的分子,它们共同构成了生命活动的 “多肽调控网络”:

 

1.多肽组学图谱构建

题目:Large-Scale Discovery of Non-conventional Peptides in Maize and Arabidopsis through an Integrated Peptidogenomic Pipeline

首次通过多肽组学技术在玉米和拟南芥中大规模发现新型小肽(非经典肽)

发表期刊: Molecular Plant (IF:24.1)

主要研究内容:对单子叶植物玉米和双子叶植物拟南芥的多肽进行提取,结合多肽组学技术在玉米中鉴定出 1993 个 NCPs 和 844 个 CPs,拟南芥中鉴定出 1860 个 NCPs 和 2363 个 CPs。并发现NCPs显著富集于与表型变异和驯化选择相关的基因组区域,提示其可能在植物复杂性状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题目:A comprehensive atlas of endogenous peptides in maize

利用多肽组学技术对玉米中内源肽图谱进行构建

发表期刊:Imeta (IF:33.2)

主要研究内容:分析了13种玉米组织,包括6–7节间茎、3叶期幼片、8叶期成熟叶、5天主根、7天侧根、19天营养分生组织、雄穗、未授粉的花丝、雌穗花序、叶原基、授粉后8天胚乳、授粉后20天幼胚,鉴定出 6100 种内源肽段,首次构建了玉米内源肽组的系统图谱。研究进一步通过WGCNA共表达分析揭示了多肽与蛋白质组的调控关系,并发现多肽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具有区域特异性,为理解植物中多肽的调控网络提供了宝贵资源。

 

 

2.多肽的抗菌功能研究

题目:A plant peptide with dual activity against multidrug-resistant bacterial and fungal pathogens

植物来源小肽在植物抗病以及动物疾病感染治疗中的双重作用

发表期刊: Science Advances (IF:12.5)

主要研究内容:该研究从玉米中鉴定出一种新型非经典抗菌肽NCBP1,对多重耐药细菌和真菌均表现出强烈抗菌活性。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特异性结合细菌膜磷脂酰甘油(PG)和心磷脂(CL),破坏膜完整性,引起功能障碍。该肽在动物模型中显示出良好治疗效果,并能增强植物抗病性,为对抗 MDR 病原体和植物真菌威胁提供了新资源。

 

 

3.多肽调控植物生长发育

题目:Plant-specific small peptide AtZSP1 interacts with ROCK1 to regulate organ size in Arabidopsis

植物特异性小肽调节拟南芥器官大小

发表期刊: New Phytologist (IF:8.1)

主要研究内容:植物小肽在生长发育中作用重要,但在器官大小调控中的机制尚不明确。本文旨在研究调控拟南芥器官大小的小肽,阐明其作用机制。 通过鉴定野生型和突变型拟南芥的小肽的变化,发现AtZSP1小肽作为膜蛋白,通过与ROCK1互作调控细胞分裂素信号通路,进而影响器官大小。该研究为植物小肽参与形态建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四.中科新生命多肽组学整合解决方案:技术优化+专利加持,助力多肽研究破局

中科新生命通过系统性技术优化,和植物多肽组研究第一人河南农大吴刘记教授强强联合,隆重推出全新升级的多肽组学整合解决方案,助力科研人员深入挖掘多肽的分子功能与机制,解锁多肽这一隐形密码。我们针对您的复杂样本(器官、组织、体液、细胞)开发差异化、精准化的提取方法,无需酶切,结合先进的高分辨质谱技术,实现对内源肽的精准定性定量,为您提供高度真实、可重复的高质量数据,解锁更可靠的生物学发现。

产品技术原理

J Proteome Res. 2021 Aug 6;20(8):3782-3797.

 

 

✦产品特色优势✦

 

多元化样本提取:针对不同样本类型,采用差异化、精准化对样本中的内源肽进行提取

专利支撑:依托植物多肽组研究第一人--河南农业大学吴刘记教授的专利技术,使样本处理更科学严谨

高端质谱平台:基于先进的质谱平台和方法参数的优化,显著提高检测能力

丰富的功能挖掘:涵盖多肽到蛋白的双重生信分析,更有多肽功能预测加持

 

 

✦多肽组学相关文章✦

 

1. 强强联合!河南农业大学吴刘记教授团队与中科新生命达成植物多肽成果转化战略合作

2. Nat Commun | 海量肽组学数据筛选难?AI 大模型 + 质谱双剑合璧,精准捕获生物活性肽!

3. IF 103.3!Nature大子刊力荐:抗菌肽凭什么成为抗感染治疗的 “潜力股”?

 

 

中科优品推荐

【中科新生命】提供多肽组学检测服务,具有多元化的样本前处理经验,依托河南农大吴刘记教授专利技术更科学严谨,从多肽到蛋白双重功能挖掘和活性预测,覆盖生命科学全领域,为您的科学研究保驾护航!如果您正致力于多肽组学相关研究。欢迎联系我们,共同探究多肽 “隐形密码”!

滑动图片查看更多>>>

 

 

 

 

关于中科新生命

 

 

上海中科新生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APTBIO)创立于 2004 年,由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孵化而来,是国内质谱多组学应用领域的开拓者。公司以 “AI + 质谱多组学” 双核驱动创新,构建智能化组学生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质谱检测平台与 AI 大数据分析系统,聚焦科技服务、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消费三大领域,为全球科研机构、医院、药企提供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融合多组学技术与人工智能,围绕生物标志物发掘、药物靶点筛选及个性化诊疗等方向,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组学数据库与算法模型,推动转化医学进程,加速创新药物研发,成为推动生命科学数字化升级的核心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