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痘治疗如何真正 “对症下药”?蛋白组和代谢组揭秘深层机制,帮你解锁专属祛痘方案!

你是否曾遇到这样的情况:口碑极佳的祛痘产品,用在自己脸上却效果平平,甚至引发敏感与泛红?为何痘痘消退后,留下的是难以淡化的痘印和脆弱的皮肤屏障?

痤疮(vulgaris)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单位的常见慢性炎症性疾病,全球患病率约9.4%(全年龄段)、青少年发病率高达85%,严重者可致瘢痕并影响生活质量。这一普遍的面部问题,发病机制却非常复杂并且尚未完全明确。今天,我们将借助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高通量检测技术,浅析痤疮发生与发展的分子机制,为新药研发和痤疮产品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一、传统祛痘方式的局限
传统祛痘思路通常围绕控油、疏通与抗炎这三个方向展开。常见的祛痘成分例如水杨酸、维A醇、过氧苯甲酰等,确实具有一定效果,但它们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广谱策略,许多强力成分在抑制痘痘的同时,也可能损伤皮肤屏障,导致敏感、干燥与脱皮,使皮肤陷入修复困境。
看似症状相同的痤疮,背后可能对应着不同的成因:可能是毛囊上皮角化过度、皮肤微生物(如痤疮丙酸杆菌)定植、皮脂过度分泌,以及后续炎症反应……但启动因子及关键靶点尚未完全明确,个体发病差异原因仍未可知,采用一成不变的成分组合,效果自然因人而异。
如何更精准祛痘?我们需要的可能不仅仅是强力的成分,而是更精准的皮肤信息。
二、多组学联用,绘制痤疮分子图谱
区别于传统的单因子检测,多组学研究(包括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可以高通量、高精度检测几乎所有发生变化的分子,多维度解析现象背后的机制,帮助我们看清复杂疾病(比如痤疮)背后的真实图景。

图1. 多组学技术应用于痤疮治疗
2025年的一篇综述总结了各组学的研究进展,基因组学通过GWAS已发现超50个痤疮易感位点(如 MYC、DDB2、SELL),且存在人群遗传差异;表观遗传组学聚焦DNA甲基化,鉴定出PARP8、MAPKAPK2等差异甲基化基因,与免疫反应关联;转录组学揭示Th17介导的免疫反应为关键机制,还发现ncRNA(如 miR-146a、circRNA)的调控作用及TREM2巨噬细胞的促炎功能;蛋白质组学揭示角蛋白(K6、K14等)、炎症相关蛋白(C3、MMPs)的异常表达与痤疮高度相关;代谢组学则发现脂质代谢异常(角鲨烯、甘油二酯升高,神经酰胺链长缩短)及ABC转运体、鞘脂代谢通路的关联关系。
三、从数据到产品,组学如何定义下一代祛痘方案
多组学联合分析,不仅能揭示痤疮形成的深层机制,更为祛痘产品的研发提供明确指引。
以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为例,有研究人员利用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挖掘隐丹参酮(CPT)应用于痤疮的潜在干预机制。研究人员用油酸(MC)构建痤疮大鼠模型,一部分接受CPT治疗,对照组为普通大鼠不接受治疗。对照组(BC组)、模型组(MC组)和CPT处理组的皮肤样本差异显著。MC组和CPT组共鉴定出231种和189种差异表达蛋白(DEP),并且发现,MC组的皮肤蛋白与BC组和CPT治疗组的皮肤蛋白显著分离,CPT组与BC组明显更接近(图2左)。通过 KEGG 分析,发现五种蛋白质和代谢物途径发生了改变,CPT负向调节了糖酵解/糖异生和组氨酸代谢,降低角质形成细胞分化,改善过度角化和细胞屏障功能,CPT可以下调IL-17信号通路,调节皮脂细胞痤疮驱动的免疫反应(图2右)。通过代谢组学分析,鉴定出77种显著变化的差异表达代谢物(DEM)(图3)。代谢途径主要富集在不饱和脂肪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和亚油酸途径的生物合成途径,可显著改变皮脂分泌,控制皮脂腺分泌。CPT处理后,Krt 14、Krt 16和Krt 17显著下调,角化减少,而炎症细胞浸润通过Msn下调、亚油酸和雌激素途径上调得到改善(图4)。

图2. 皮肤DEP的分层聚类热图(左), CPT组和MC组DEPs的KEGG通路富集(右)

图3. 皮肤DEM的分层聚类热图(左),CPT组和MC组DEM的Pearson相关性(右)

图4. DEM的KEGG通路富集
更进一步的数据是对人群的研究,例如广州医科大综合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口服异维A酸的痤疮患者血液进行分析,从而挖掘痤疮的深层机制(图5)。

图5. 研究思路
研究人员将受试者分为严重痤疮组(AG, n=20)、异维A酸治疗前组(AG1,n=10)、异维A酸治疗组(TG,n=10) ,及健康对照组(CG,n=20),进行为期12周的随访血浆样本采集。结果显示,重度痤疮患者相较于健康人存在489 个差异表达代谢物(DEM),异维A酸治疗可以使肌醇1,3,4-三磷酸(Ins(1,3,4)P3)、11-顺式视黄醇、甲状腺素(T4)、雄烯二醇、雌酮3-硫酸酯、牛酸、正油乙醇胺、LPS(20:1)、Cer(d16:1/23:0)和TG(17:1, 18:2, 18:3)等94种失调的代谢物恢复正常。同时鉴定出治疗前后36个差异表达蛋白(DEP),其中长链酰基辅酶A合成酶4(ACSL4)下调可能是异维A酸的潜在治疗机制,单酰甘油O -酰基转移酶2(MOGAT2)上调或介导血脂升高及部分异常脂质纠正。此外,异维A酸可调控肌醇磷酸代谢、甘油酯代谢、甲状腺激素合成、胰岛素抵抗等通路,为重度痤疮治疗新靶点及副作用减少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分子层面的具体数据,研发人员可以针对性调节脂质比例、抑制关键炎症因子或修复角化异常,从而开发出作用更精准、副作用更低的护肤方案。
想要进一步更加直观地解析痤疮成因,人体皮肤样本是一个可选择的方向,但如何获取人体皮肤样本,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问题,有创的皮肤组织采集方式对受试者不友好且很难做到大规模应用,离体皮肤模型无法模拟长期给药带来的皮肤蛋白脂质改变。中科新生命自主研发改良的皮肤贴采样技术,通过温和无创的采样方式,可以顺利从受试者的皮肤表面获取丰富的蛋白、脂质样本。对比文献的数据,中科新生命已经能做到一张贴片就能获得3500~4000种蛋白,三张贴片获得几乎全谱脂质,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数据信息。

四、结语:精准护肤的时代,已经到来
组学技术正超越科研工具的角色,成为链接科学与美妆的桥梁。作为产品创新与品牌科技形象的基石,亦是推动痤疮护理走向精准干预的核心引擎。未来的痤疮护理应告别盲目尝试,转向精准干预,通过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为代表的多组学技术解析其分子机制,开启科学战痘的新阶段。
五、参考文献
[1] Lai Y, Fan M, Fan X, et al. Progress on Multiomics Research on Acne Vulgaris: A Literature Review. J Invest Dermatol. 2025 Sep;145(9):2162-2169.
[2] Zhu Z, Chen T, Wang Z, et al. Integrated Proteomics and Metabolomics Link Acne to the Action Mechanisms of Cryptotanshinone Intervention. Front Pharmacol. 2021 Sep 1;12:700696.
[3] Xia M, Zhang J, Hu Y, et al. Integrated plasma metabolomic and proteomic analysis uncover the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isotretinoin in severe acne. Front Pharmacol. 2025 Aug 8;16:1590820.
中科优品推荐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组学赋能美妆的前沿洞察,一起推动行业走向更科学、更精准的未来。

关于中科新生命
上海中科新生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APTBIO)创立于 2004 年,由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孵化而来,是国内质谱多组学应用领域的开拓者。公司以 “AI + 质谱多组学” 双核驱动创新,构建智能化组学生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质谱检测平台与 AI 大数据分析系统,聚焦科技服务、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消费三大领域,为全球科研机构、医院、药企提供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融合多组学技术与人工智能,围绕生物标志物发掘、药物靶点筛选及个性化诊疗等方向,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组学数据库与算法模型,推动转化医学进程,加速创新药物研发,成为推动生命科学数字化升级的核心引领者。




